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最新消息:【嘉宾风采】2016'IIDC武汉新媒体艺术国际研讨会 2016-12-07 11:16:30
2015年“海峡两岸创新设计工作营”圆满落幕
2015年07月15日

经过7月6-8日这三天海峡两岸师生的灵感的碰撞和设计的实践,由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研究所举办的2015年“海峡两岸创新设计工作营”终于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参与工作营的同学共分为了5组,尽管时间有些紧张,但每一组同学都在短短三天内做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大家收获了友情和知识,锻炼和提高了各种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验收他们丰富的成果吧!



A组“寻味·土”

A组的设计是“寻味·土”,以土为主题,味觉为线索,展开对万物本源——“土”的追味之旅。
 
这里是我们深爱的校园,炎炎夏日,这里有景:大片林荫、盛夏的荷花;有声:浑厚的蝉声,当然也应该有味,青涩甜蜜的味道也许是图书馆门前他与她的邂逅;日子的味道也许是每天往返于西七楼的生活;唯一的味道也许是青年园盛夏荷塘泥土的芬芳。
我们曾看见土,曾触摸土,未曾注意过它的味道。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味儿的呢?在与蔡老师的头脑风暴后,经过多轮方案讨论筛选,我们一致决定以“味”这种特殊的视角来审视“土”,将我们对于华科的情感注入其中,提取土的气味,制作成具有纪念意义的“香水”。

     

因为涉及到蒸馏,所以我们联系了化学学院的同学,请求他们来帮忙,化学学院的同学告诉我们尽量采集质地较细的土。于是一大早我们组的成员就开始采集土,一组在西七楼,一组在青年园,还有一组在图书馆,大家分工明确,有挖土的,有拍摄的,很快中午大家就完成了采集的工作。
下午的工作也分成了三组,一组去化学学院蒸馏提取,一组去采购香水瓶,另一组则负责设计包装,制作PPT。与化学学院的同学合作非常融洽,更让我们感觉到设计是一个综合的领域,将想法付诸于实践需要各路人的帮忙。

 

剩下的工作就是现场布置,制作海报、视频,标签,每个组员都很给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台湾的同学平面功底非常好,短短时间内设计的海报、标签都很赞。晚上,大家一起给三种香水起了名字,W7、THE SOIL ONE、MEET,分别代表着西七楼的味道、青年园盛夏荷花的味道、图书馆的味道,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期待着第三天的产品展示。最终,我们的展示也非常成功,老师们都觉得这种想法非常新颖有创意,如果将情感部分渲染的深入一些就更好了。

 

“短短三天的设计工作营弥足珍贵,我们结识了新的朋友,听到了很多关于台湾的趣事,一起做了一件作品,一起在校园里游荡,这是回忆的味道,它没有迷人的香味,但是它是真实的味道,沉淀在这里,伴随着台湾的小伙伴们。                                                        文:马可



B组 穷源溯流

穷源溯流
出自:清·何世璂《燃灯记闻》:“为诗要穷源溯流,先辨诸家之派。”释义: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源:河流发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寻河流的源头。现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指深究事物的根源,探求发展的过程。

 
圣经中神用泥土造人,因人食善恶果被罚:归于尘土才为人生终点(释:圣经中耶和华对众生之母说的其中一句话:“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佛经中也提到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的观念;早期的人类死亡会被下葬于尘土之中;石头风化成为土;物质燃烧融入土……土跟存与亡似乎总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历史长廊中,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从混沌中走来,一切物质出现又覆灭,覆灭又重现,我们的作品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将物质罗列,每个单元就像历史胶片,将掩埋在尘土下的物质挖掘出来,回溯本源。堆叠出的形态通过投影展现某一个或一些物质的发展历程,探查其流。希望大家从这些些片段中感受到万物的虚实,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本身。

     

每个单元分为:(135亿年前)混沌时代:万物初生
(600万年前)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初生(2500年前)文明时代:制度建立,人类自认为对世界的主宰(21世纪)现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成为可能,遍地人造物,智能逐渐代替自然未知:世界正在走向终点还是起点?

 

“我们是B组,指导老师是谢毓琛,组长是金灿,组员有蒋慧昀、梁俊超、李新强、周欣雨、吴梦诗、韩雨初以及来自台湾的同学陈冠丞、丁萱宁、彭思涵。大家在为期两天半的海峡两岸创新设计工作营活动中,积极参与构思、讨论与实践。我们不仅在设计交流中获得思路,两岸的同学们也增进了感情。我们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的同学都表示这次的海峡两岸创新设计工作营活动让大家收获颇丰。                                                        



C组 生生不息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是生命之根,孕育万物;土地是生活之本,养育众生;土地是万物之源,繁衍生息。

   

设计前的谈论是我们最兴奋的一个阶段,因为大家的想法与观点完全停不下来,在土与食物、土与文字、土与自然等等系列灵感的碰撞下,组员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让我们的作品初见雏形。在指导老师张老师对我们设计思路的收尾与升华后,我们将传统宗教礼仪贯穿设计之根本,以一种神秘敬仰的方式传递人与土地最真挚的感情,土地与万物生生不息之情感。

   

C组关于土的设计从最远古的故事传奇“女娲造人”起始,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可是就是没有人。女娲想:在天和地之间,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应该再添一点东西进去,让它热闹一点才对,于是最鲜活的生命---人类便出现了。女娲正是用最本质的泥土捏造了最神奇的生命---人类。人之本源始于土,最终归于土,完美落幕。
对于人的阐述,小组成员希望我们的设计打破以往传统的造人模式,我们都可以是女娲,但我们是21世纪的女娲,我们都是这场设计的主要造人者,即我们可以用泥土捏出内心最真实的状态与想法。这无疑给了我们C组组员强有力的创作空间,这也是设计到最后整个桌面上会呈现大白、小黄人、怪兽等一系列肆无忌惮的人类的主要原因。

     

1.材料的准备
可塑泥土是我们最先就认定的材料,白色且塑型能力强。
2.明确分工
男生负责拍视频、后期剪辑,做逐帧动画;女生负责捏泥人,布场,营造氛围
3.氛围的营造
先将场地空旷感做足,四周白布环绕,三维立体屏幕播放延时拍摄的有关土的宣传视频。
其次,摆桌子(两张纵向长约2米的桌子)、点蜡烛、音乐响起。
最后,观众入场,每人发放一根檀香(用来礼拜),旁白开始。

 

“现场氛围空灵肃静,C组的设计终于在7月8号晚上七点落下帷幕。在星星闪烁的烛光中的泥土人,在黑暗的朝圣氛围中,在每一位大陆与台湾师生的眼神中,在每一个人认真的脸上,我们都领悟着自己的“生生不息”。这一场设计不再只是一件艺术品那么简单,我们希望它带给大家的更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生生不息的崇敬。愿海峡两岸师生情谊永远生生不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告诉我们众生平等,则万物皆苏醒。



D组 好土潮志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地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源頭,也可以說是大地的母親。人們依附土地生活著,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用獨具特色的型態生活著。
    但是,「土之於人 」到底是什麼呢?

 

在确定主题的讨论中,我们想了很多与土相关的方案,土与历史、土与文字、土与造型、土与潮流等等。许和捷老师教我们将创意都写在小纸条上,然后将同类主题的分为一堆,然后所有组员一起投票,这样既选出了大家都喜欢的方案又十分效率。最后大家都选择了土与潮流,想做出一个逗比恶搞,也就是KUSO的作品。于是,我们组的主题就是——好土,以一本潮志书加上视频的形式来表现。

     

好土是指式样、风格等赶不上潮流,不时髦,生活中看见土气的穿着,我们都会不由得感慨一句“好土哦”。我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觉得“土"的各种元素,豹纹、白背心、碎花、金链子、蓝白拖、花棉袄、红配绿、蛇皮袋、杀马特、汉奸头等等。本来想买实物来做一个拼贴,但是时间和经费都不那么充足,最后还是选择在网上down图,P图恶搞明星,给他们换上各种好土的衣服搭配,做成一本我们的潮志。
在最后展示作品的答辩环节,我们将教室布置成T台走秀现场,好土潮志御用形象代言人本组组员金刚芭比和熊大登场走秀。KUSO的走位,萌萌的身高差,high起了现场氛围,老师和同学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在视频中,我们采用了台湾充满土气的歌曲《老土地的话》作为背景音乐,完美的烘托了“好土”这一主题。

 

“作为工作营的一员,我们D组的组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玩的开心,在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台湾同学和老师千里迢迢来到武汉来到华科,这次相聚来之不易,我们都十分珍惜。我们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当然,玩得非常开心。如果有个最佳逗比奖的话,那我们组一定当之无愧,哈哈。      



E组Life is short ,earth more

E组的设计是一段主题为——Life is short , earth more的微电影。

 

在校園里面,男生酷酷的燒胎,準備騎車,突然間一美丽淳朴的女生經過男生面前,男生一見她,感到驚為天人,一见钟情,決心要追那女生,於是便騎車跟上追她,想與她攀談,或者(车咚),但女生覺得他打扮的太時髦,感觉有可能男生会花心,不可靠,女生希望可以找個比較老實的男生,所以拒绝了。於是男生没有放弃,為了證明是真心喜歡她, 就改變他時髦的裝扮,穿著變的老土,女生發現他願意為他改變,於是兩人便在一起了。

     

时光飞逝,几年后,他们有了小孩,小孩漸漸長大,慢慢的懂事了。有一天爸爸带她出去玩,然后她就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妈妈就和爸爸用彩色的土捏制了一个你娃娃告诉她,寓意就是我们都是大地的儿女。
再到了上學的年紀,有一天老師上课的题目是,我們從哪裏來?然后老師問就在黑板上寫下,我們從哪裡來,并且走向窗户边,向同学们指着窗外的树林,并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向树林走去。
 为了让同學們自己找到解答,去探索,老师默默的离开了同學們,之后在树林里的同学们發現地上有土有泥巴,小孩想到媽媽說我們從泥土來的這件事情,挖起地上的泥巴,開始捏泥人, 捏著捏著不小心泥巴掉到地上,與地上的水坑發出叮叮咚咚聲音,小孩們覺得節奏很好聽,便在森林裡開始尋找樂器演奏(開始打鼓,鼓聲由大漸小),然后其他的同学也发觉不同的物体击发土地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或者用不同的土去击发其他东西也是,所以他们就动起手来。

     

然后就转移到丢下娃娃到地上和灑土到腳,最后就是一双被撒了土的脚,象征着尘归尘,土归土。最后是几个孩子的脸在以地球为背景的画面上不停的变换颜色,象征着不同颜色的土地。
“答辩环节虽然一开始出了点差错,但是后来我们借了电脑和投影仪还有音响之后,效果非常好。加上我本人在视频播放当中冷不丁的台词解说,大家从头笑到尾,笑就说明看进去了,有认真的在欣赏。我也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多举办,增进友谊的同时也能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各种能力,3天时间真的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